top of page

找到 19 項與「」相關之結果

  • 2024年度KEL環境教育領袖計劃——減碳網上研討會

    思匯政策研究所推出2024年度Hong Kong 2050 is Now環境教育領袖計劃(KEL),旨為香港教育工作者提供全面培訓,提升其培養下一代環境領袖的能力。 我們於2024年10月4日舉辦首個活動——減碳網上研討會,並有幸邀請到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先生,以及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擔任嘉賓講者。林超英先生介紹氣候科學,解釋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相互關連,以及氣候變化如何影響日常生活以至人類生存。他特別指出,2023年為氣候轉捩點,而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水平於過去35年內急遽攀升,佔從工業革命以來二氧化碳總增加量的一半以上。他亦提及氣候變化將大大威脅糧食安全,並預期於2050年前有明顯影響。他強調香港急需成為具氣候韌性的社會,以及需要加強青少年的氣候知識,讓他們成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領袖。 而黃錦星先生則深入討論香港的減碳措施,並強調教育工作者可助塑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他表示,香港需要加強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並指出政府亦有提供不同藍圖及快速指南,介紹香港如何減少人均碳排放量。他向大家介紹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減碳方法,並強調如果校方能把減碳概念融入不同學科,將會令減碳事半功倍。 與會者在問答環節中向嘉賓提出不少問題,例如如何把可持續發展融入學校課程,以及二氧化碳水平在不同年份的變化。此外,與會者亦向兩位講者致謝,並指出若能在學校舉辦類似的講座,將會獲益良多。我們非常感謝兩位嘉賓講者在是次研討會中分享他們的專業知識,並期待教育界會進一步討論氣候變化相關議題。

  • 2024年度YEA計劃得獎組別介紹——第 4 組: 香港生態攝影展覽及工作坊

    2024年度Hong Kong 2050 is Now青年環保大使計劃於8月邁入行動階段, 各位同學掌握紮實的技能和知識基礎後,便獲不同可持續發展範圍的導師指導,籌辦為期三週的可持續項目,其中更有三組同學於計劃中組成香港聯校環境及保育學會。思匯政策研究所於8月24日舉辦成果展覽暨頒獎禮,並向優秀組別頒發獎項,以嘉許其成就。 是屆ExxonMobil最高潛力大獎的得獎者為第4組,他們是香港聯校環境及保育學會成員之一,並在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辦為期五天的生態攝影展,向大眾介紹香港的生物多樣性和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並親身與六百多名參加者交流,為眾多項目中最具公眾影響力。 第4組同學更於8月19日邀請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何鴻毅家族香港基金Scarlet Wong女士以及思匯團隊參觀其展覽。生態攝影展覽展出香港不同野生動物和生態系統,如森林、海洋、濕地和城市環境,並講述香港瑰麗大自然的故事。嘉賓及後與各位同學聊天,了解他們對是屆計劃的想法,並支持他們於計劃後持續運行香港聯校環境及保育學會的構思,讓更多志同道合的中學生可以互相合作。 思匯希望各位大使可從他們籌辦項目的過程中汲取寶貴經驗,並於計劃結束後繼續帶領同儕走向綠色未來。

  • 2024年度YEA計劃得獎組別介紹——第 2 組:升級改造古著店

    2024年度Hong Kong 2050 is Now青年環保大使計劃於8月邁入行動階段, 各位同學掌握紮實的技能和知識基礎後,便獲不同可持續發展範圍的導師指導,籌辦為期三週的可持續項目。思匯政策研究所於8月24日舉辦成果展覽暨頒獎禮,並向優秀組別頒發獎項,以嘉許其成就。 是屆計劃YEA環保領袖大獎的得獎者為第2組,三位組員開設網上古著店,售賣升級改造的二手衣物,強調升級再造舊衣可大幅減少紡織廢料和碳足跡,成為推廣可持續時裝行動的傑出典範。第2組為七組參賽組別中唯一獲利的項目,獲評審大力讚賞其建立可持續發展商業模式的嘗試。 他們拍攝改造創新的舊衣過程短片,於在社交媒體宣傳,並教育消費者可持續消費為何重要,故成功吸引消費者和評審的注意。此項目推廣有意識消費文化和時裝範疇的循環經濟,展示可持續時裝如何為地球創造持久的正面影響。 思匯期待看到此二手店繼續茁壯成長,並鼓勵青少年選擇可持續時裝。

  • 2024年度YEA計劃成果展覽暨頒獎禮

    思匯政策研究所於8月24日為2024年度Hong Kong 2050 is Now青年環保大使計劃舉辦成果展覽暨頒獎禮,讓各位同學展示所學和籌辦項目成果。當日先以成果展覽揭開序幕,各組均設置攤位,為評審和嘉賓介紹其如何於8月內構思和籌辦可持續項目。 計劃榮幸獲思匯董事會成員司馬文先生、香港科技大學劉培生教授、埃克森美孚陳俊文先生,以及網絡名人王嘉偉先生擔任評審團。他們與學生交流互動,充分了解其項目理念和成果。 其後7組同學要於限時5分鐘內進一步介紹其項目,而評審亦不吝分享經驗,向各位大使提供寶貴見解,並憑藉專業眼光選出三項大獎得主——是屆計劃YEA環保領袖大獎的得獎者為第2組,他們開設古著店,售賣升級改造的二手衣物,推廣可持續時裝;RHFF創新意念大獎的得獎者為第5組,他們舉辦本地生態遊和植物盆栽工作坊,讓參加者親身了解本地生物多樣性;ExxonMobil最高潛力大獎的得獎者為第4組,他們在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辦生態攝影展,向大眾介紹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此外,我們亦向24位表現優異的同學頒發證書,以及播放是屆計劃的回顧影片,為諸位大使為暑假的可持續之旅暫時畫上句號,並冀望各位都可以憑藉此活動學習到氣候變化的知識,鍛鍊不同技能、擴闊視野,繼續為環保出一分力。 思匯亦再次感謝所有合作機構和夥伴的鼎力支持,以及所有評審、嘉賓講者和指導可持續項目的導師,令青年環保大使計劃得以順利舉行,收獲豐碩成果。

  • 2024年度YEA計劃得獎組別介紹——第 5 組:香港公園生態遊

    2024年度Hong Kong 2050 is Now青年環保大使計劃於8月邁入行動階段, 各位同學掌握紮實的技能和知識基礎後,便獲不同可持續發展範圍的導師指導,籌辦為期三週的可持續項目,其中更有三組同學於計劃中組成香港聯校環境及保育學會。思匯政策研究所於8月24日舉辦成果展覽暨頒獎禮,並向優秀組別頒發獎項,以嘉許其成就。 是屆RHFF創新意念大獎的得獎者為第5組,他們是香港聯校環境及保育學會成員之一,並舉辦本地生態遊和植物盆栽工作坊,讓參加者親身了解本地生物多樣性,於項目構思和落實過程均展現其創新意念。 同學帶領參加者穿梭於香港公園這個城市綠洲,深入探索公園內不同植物和鳥類,讓他們一睹在城市環境中繁衍生息的豐富生物多樣性。參加者及後亦參與植物盆栽工作坊,既可學習植物和生物多樣性的知識,又可製作自己的植物盆栽。參加者不僅受公園的自然美景所吸引,也獲各位同學的知識和熱情所感染。是次活動亦為同學提供寶貴機會去磨練他們的演講和領導技巧,把所學知識付諸實行,有助他們未來工作以至生涯規劃。 展望未來,思匯樂見看到這些未來氣候領袖繼續發光發熱,並冀望同學可進一步造福環境和社群。

  • 2024年度YEA計劃培訓日(六)真人圖書館+可持續項目規劃

    思匯政策研究所於8月1日為2024年度Hong Kong 2050 is Now青年環保大使計劃舉辦最後一日培訓課程,讓同學參與以人類圖書館和項目發展為主題的工作坊。 各位同學上午挑戰生動有趣的 Kahoot!測驗,考驗其對工作坊四大主題——減碳、廢物管理、可持續消費和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的知識。得分最高的前七名同學獲得由本地可持續品牌 Kibo 和 Haishang慷慨提供的禮物。 我們於下午舉辦人類圖書館環節,邀請11位專業嘉賓出席,包括健康空氣行動項目經理陳文慧女士、香港海事博物館海洋科學項目主任施駿龍先生、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主管- 企業可持續發展何美娟女士、免「廢」暢飲項目主任陳寶琼女士、國泰航空可持續發展助理經理蔡仕進先生、香港觀鳥會助理項目經理孫敏瓊女士、施耐德電氣(香港)可持續發展及策略經理林蘭熹女士、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先生、Redress循環時尚項目經理 - 學校計劃梁天允女士、綠惜地球助理環境事務經理陳永傑先生、及綠色和平項目主任伍漢林先生。 各位同學分為不同組別,令其有機會與多位嘉賓互動,並就他們的可持續項目構思獲得寶貴意見以及建設性回饋。討論過後,各組以以電梯募投方式講其項目構想。 思匯在此衷心感謝所有出席人類圖書館環節的嘉賓令同學獲益良多。多位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會於8月內指導會各位同學籌辦可持續項目,我們祝願諸位未來青年大使於落實過程一帆風順,期盼造福社群!

  • 2024年度YEA計劃培訓日(四)實地考察:參觀香港科技大學

    思匯政策研究所於7月30日安排2024年度Hong Kong 2050 is Now青年環保大使計劃參加者於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管理及科技課程主任劉培生教授帶領下,參觀科大校園的綠色設施。 各位同學於參觀科大的中央供冷系統時了解到熱泵發電技術,20多年來把9部冷氣機排出的「廢熱」煮沸熱水,供校內淋浴之用,其效率比傳統方法高出數倍。此先進系統使用第三代的環保雪種,相對較為安全、不易燃,且較不易導致全球暖化。 其後各位同學參加環境足跡工作坊,探索每人的水足跡和碳足跡,了解原來香港人均碳足跡中位數高達3.9噸,故大家每人均需要採取行動促進可持續發展。 我們亦參觀香港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智慧校園的綠色措施,如以人工智能托盤檢測系統去監控廚餘、增設Well井智能添水站以鼓勵自備水樽,以及透過魚菜共生系統了解可持續耕作方式。此外,校園內亦設有電動車充電設施、智能停車管理系統,以及全港第二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系統。 是次實地考察讓各位未來青年大使認識更多可持續發展的實例,以及這些措施如何推動科大的環境承諾。思匯在此衷心感謝香港科技大學安排!

  • 2024年度YEA計劃培訓日(五)實地考察:白泥生態之旅

    思匯政策研究所於7月31日安排2024年度Hong Kong 2050 is Now青年環保大使計劃參加者參觀元朗白泥,了解其蠔礁、泥灘、紅樹林及珍貴生物如馬蹄蟹等。 大自然保護協會職員的工作人員向各位同學解釋其在白泥的保育工作,如保育管理泥灘、修復蠔礁,以及生態監測周邊地區。工作人員也帶領大家參與生態遊,讓各位同學了解白泥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其後各位同學親自參與保育,嘗試重整荒廢蠔田以修復白泥泥灘的蠔礁。由於過度捕撈、傳統可持續養蠔方式式微,以及填海工程等,蠔礁日益退化。由於蠔礁可提供許多生態系統服務,例如可天然淨化和過濾海水,以及穩定海岸線,其退化會降低周遭生物多樣性。各位同學身體力行修復蠔礁,為棲息白泥的生物締造更美好的環境。 思匯在此衷心感謝大自然保護協會的工作人員付出寶貴時間和專業知識,讓諸位未來青年大使提高對香港生物多樣性、水產養殖方法和保育工作的環保意識!

  • 2024年度YEA計劃培訓日(三)培養設計思維技能

    思匯政策研究所於7月29日為2024年度Hong Kong 2050 is Now青年環保大使計劃舉辦設計思維培訓課程,讓同學學習全面的設計和管理項目的技巧。 設計思維課程導師梁汝伈於上午時段向各位同學介紹設計思維的概念,一起嘗試「設計衝刺」,並探討設計思維的四大階段——同理心、定義問題、創意發想和製作原型。各位同學透過練習去學習同理心的概念,了解目標受眾關注議題的資訊和相關情感,並向其他組展示他們最瘋狂、最喜愛、最低效率和最合理的解決方案,以助構思創意發想和製作原型。 各位同學於下午繼續其設計思維之旅。導師重申「痛點」的概念,即去辨識受眾關心的議題,促使學生重新思考為甚麼有些人會採取某種行動、導致此行動的過程,以及如何在過程中選擇應著重其解決辦法哪些部分。他們學習了不同類型的觀察方法,以及如何透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等各種方式收集資訊。思匯期待看到各位未來青年大使運用當日所學到的設計思維技巧,去進一步改善其可持續項目的構想。

  • 2024年度YEA計劃培訓日(二)氣候教育:介紹可持續消費和廢物處理

    思匯政策研究所於7月24日為2024年度Hong Kong 2050 is Now青年環保大使計劃舉辦次日培訓課程,讓同學參與以廢物管理和可持續消費為主題的工作坊,令他們掌握推動氣候變化行動的知識和技能。 思匯高級社區營造主任梁婧怡於廢物管理工作坊中擔任導師,向各位未來青年大使探討廢物、氣候變化和污染之間的相互關係。我們有幸邀請到香港太古可口可樂公共事務、傳訊及可持續發展部主管張潔儀女士,以及循環經濟專家盧翹鋒先生擔任座談會的嘉賓講者,分享他們對香港可持續廢物處理措施和創新解決方案的見解。 青年環保大使計劃首屆得獎者、思匯傳意實習生葉婼堯於可持續消費管理工作坊中擔任導師,聚焦飲食、出行、消費,以及減少非法野生動植物貿易四大方面。此外,我們有幸邀請到香港數碼港艾美酒店行政副總廚徐家立先生,以及Tove & Libra創辦人周佳詩女士亦在工作坊擔任座談會的嘉賓講者,就如何養成可持續消費習慣提供寶貴意見。 於一連串充實精彩的工作坊過後,各位同學向大家分享自身可持續項目的初步構思,並按項目構思分成不同組別,冀望可促進合作並加深彼此認識。 思匯為諸位未來青年大使推動氣候行動的決心和熱情感到欣喜自豪,並期待他們可於我們協助下得以實現其可持續項目,並攜手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 2024年度YEA計劃培訓日(二)實地考察:WEEE · PARK

    思匯政策研究所於7月24日安排2024年度Hong Kong 2050 is Now青年環保大使計劃參加者參觀位於屯門環保園的WEEE · PARK(廢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及回收設施)。廠房佔地 3 公頃,約等同4個足球場,且綠化覆蓋率達三成。我們有幸觀察WEEE · PARK設施的運作過程,從卸貨至並分類為鋼、銅、鋁、塑膠等二次物料等,以了解回收和處理電子產品的流程。 WEEE · PARK的服務分為三大階段——循環再造、回收、除毒和拆解。廠内設有四條處理線,以配合各類廢電器電子產品,如冰箱、空調、洗衣機、乾衣機、平面電視及顯示器等。 各位同學亦於參觀過程中學習到 WEEE · PARK有助把廢電器電子產品轉化為有價值的二次物料,還能防止設備中的有害物質如液晶螢幕中的水銀滲至大自然和食水,避免污染環境和威脅大眾健康。 思匯在此感謝 WEEE · PARK及其員工促成是次獲益良多的參觀活動!

  • 2024年度YEA計劃培訓日(二)實地考察地點:屯門環保園段塑新生有限公

    思匯政策研究所於7月24日安排2024年度Hong Kong 2050 is Now青年環保大使計劃參加者參觀位於屯門環保園的塑新生有限公司。塑新生是香港政府、飲品生產商至消費者的合作夥伴,致力推動回收、再生及重造成樽可持續塑膠教育。於參觀過程間,我們聆聽塑新生介紹其企業願景、使命和工作,並觀察處理回收膠瓶的過程。 各位同學了解到其把消費後的垃圾轉化為資源,用回收膠樽變成再生膠樽,是實踐「循環經濟」的例子。塑膠的原料是從石油當中提煉出來,而使用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導致氣候變化加劇的主因。用再生膠樽(rPET)取代普通PET膠樽可減少60%溫室氣體排放。此外,廠房設計涵蓋綠色建築特色,包括用於可再生能源的光伏發電系統、以空氣壓縮機收集風力後轉化為熱能,用於清洗塑膠薄片的熱能回收系統等,既節省成本又可對環境有益。 然而,各位同學亦注意到雖然回收設施每小時可處理高達16 萬個膠樽,但目前每日回收量僅達其最高處理量的30%。香港廢塑膠回收率低,因此不少膠樽無法再生。 如果大家能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主動回收更多塑膠,便有望推動產業發展。 思匯在此感謝塑新生有限公司所付出的時間及資訊豐富的導賞。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