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點改變:思匯發布《綠識未來》報告 重塑香港氣候教育
- Frédéric Doan Tran
- 6月4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6月5日
思匯於5月26日發表最新報告《綠識未來:以教育與充權推動氣候和生物多樣性行動》,在發布會中,項目主管譚芷菁女士向諸位嘉賓簡介主要的研究結果,闡述如何透過系統性改變和跨範疇合作以加強香港的氣候和生物多樣性教育,並強調香港急需把相關教育充分融入本港教育制度,以培育下一代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和生物多樣性危機的能力。
行動之聲:專家座談會洞見
是次發布會邀請多位專家和持分者共同討論,包括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朱國強校長、香港科技大學跨學科教育副教授劉培生教授、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教育總監梁恩銘先生、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創辦人及教育總監馬昀祺博士、聖言中學校長許志權博士、聖言中學環境教育委員會主席及地理科科主任駱婉君老師、聖言中學首席環保風紀蕭子軒同學,以及首屆青年環保大使,現思匯社區營造助理葉婼堯女士,深入探討教育和充權如何加快重要的氣候和生物多樣性行動。
劉培生教授點出為何需要盡快推行可持續發展教育:「我經常問學生一個問題,現在提起2030年或2050年時,你會是幾歲?中學生可能是四十歲,四十歲時你就要面對超過2.5度溫度上升帶來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我不管你是否商界奇才,我不管你是否金融奇才,我不管你是否一位老師,你都要面對。你怎樣去面對呢?我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可持續發展對我們每一個人相關性這麼高的時候,是否更加有理由可以把(相關教育)更加標榜出來,去更加好預備我們未來下一代去面對這個挑戰呢?」
另一個貫穿討論的主題,就是專家均認為需要政府明確領導和各持分者協同努力。朱國強議員強調:「其實教育局應扮演主導的角色,無論是制定政策或課程設計,都應該走出來強調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要性。我覺得(教育局)應該要牽頭,當然環境及生態局都佔很大比重,它們都要做很多事,但其實兩局應要多些跨部門合作,一起討論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主要建議:變革路線圖
座談會總結出多項具體建議:
1.設立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央專責小組,並應:
把氣候和生物多樣性教育納入至香港現行教育框架,如七個學習宗旨和價值觀教育中;
協調各政府部門的政策措施,並把重點放在推廣和教育;
制定策略,促使學習從知識層面轉化為態度改變,其中馬昀祺博士闡述為何需要推動改變傳統課堂學習以達致此目標:「為甚麼現在廣大市民未必在環保方面有切實的行動?就是(教育)並沒有培養態度,簡單來說就是對大自然的那份愛。這份愛是不是可以坐在課室培養得到?不行,一定要走出課室接觸大自然 ,和大自然有所聯繫才建構到這份愛與情。但是現在學校的情況……其實都很少走出課室學習,很少接觸大自然,但是反過來看,香港正正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這是我們的寶藏。為甚麼我們有這麼好的寶藏,而不去好好善用呢?」;
小組成員應包括教育局、環境及生態局、漁農自然護理署、機電工程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等,並邀請綠色團體及專業組織作為顧問,提供意見。其中梁恩銘先生回顧過去成功經驗:「我記得二十多年前,其實有組織叫香港環境教育小組……當時這小組裏有政府代表,如教育局、環保署、漁護署、康文署,以及不同環保團體的代表,每三個月就會坐在一起聊天。聊甚麼呢?各方面如師資培訓,如何一起舉辦培訓活動,一起舉辦一些活動給老師和學校;另外就是如何整合不同機構的資源。我們可能透過中央的方式,例如出版宣傳小冊子,在網上做宣傳,不同團體都一起宣傳那件事,令果效可以更好,這個可以是一個參考的案例」;
鼓勵學校推動同儕學習等校本行動,其中駱婉君老師為全港學校提供實用建議:「如果其他學校想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又可以推動(可持續發展措施),我有兩個建議。第一個是小型的天氣測量站……配合我們學校的環保班長、環保風紀和老師,就看看怎樣可以運用這些數據令到(學校)可以節能;第二,現在我們正在使用亦都不需要用到太多錢去做到的,就是處理廚餘。」
2. 透過STEAM課程探索科技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可如何相輔相成
許志權校長指出兩者關聯:「其實政府都強調科技教育,而環保政策或者環保教育其實往往離不開科技,所以我覺得可以趁推動環保科技教育的同時,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或者相關態度可以滲入或強化科技教育的範疇內。」
3. 提供更多教育工作者培訓,令其掌握傳授氣候和生物多樣性議題的工具和方法
席間青少年代表蕭子軒同學就培養環保意識指出:「我覺得成人首先可以以身作則,即是把環保融入在自己生活當中。成人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可以創造一個更環保的環境,令這些小朋友年輕人去潛移默化,從而去培養出環保意識。」
充權例子:Hong Kong 2050 is Now青年環保大使計劃
思匯Hong Kong 2050 is Now青年環保大使計劃(YEA)獲稱為值得本地學校「複製推行」的範例。首屆青年環保大使,現思匯社區營造助理葉婼堯女士分享其轉變歷程:「我在2021年參加第一屆YEA青年環保大使計劃,那時候我唸中四,在計劃中學到減碳、可持續消費等議題,其實在我的學校中完全學不到……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學習YEA這個計劃,每間中學去舉辦一些環保活動,可以去教自己的學生(氣候和生樣多樣性教育),讓我們的工作量可以減少,大家又可以學多點東西。」
前路展望:合作與持續行動
發佈會中其中一個共識乃各政府部門之間(尤其是教育局),以及政府和提供優質教材及活動的綠色團體之間,均需要加強合作。
正如譚芷菁女士闡明,思匯的工作並不止於是次發布會:「其實我們寫完報告之後是否只開一個發布會就算了?不是,我們希望可以繼續跟進,例如我們都會繼續去找教育局、環境及生態局、漁護署一起討論,可以怎樣在民間去幫忙彌合(知識與行動間的)差距。我們也都希望這三個政府部門都可以有更多緊密一點的合作。」
思匯行政總監姚俊業先生呼應教育是進步基石的觀點,並指出:「教育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讓香港的青年人或甚至不同民眾,都可以透過教育去試驗及實踐他們學到的知識。」
讓我們攜手努力,從每個課堂做起,培育更具可持續發展意識且有能力的下一代。
我們衷心感謝是次報告的支持者和出席發布會的嘉賓。
Comments